《異人之下》口碑兩極分化,原著黨為何難買賬? Loading...
資訊  2024-08-10

 烏爾善導演《異人之下》暑期檔開局是和去年的《封神第一部》一樣,遭遇到了困難模式,口碑兩極分化,有觀眾評論說「影院的體驗感很爽很燃,雖然是漫改作品,但是更覺得這是一部中式的奇幻大片」,但也有人認為說「從原著故事看,完全摒棄精華,取其糟粕」。

B站up主「小片片說大片」的呂剛認為,《異人之下》作為國內最頂級的動漫IP之一,它必然會面臨一個爭議,爭議不僅會來自漫畫粉絲,還有動畫粉絲,還有劇粉……相當於電影版要面臨三波人的這個審視。

而對路人觀眾來說來說,他們就沒有先入為主的視角,大多認為該片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爽片。

作為觀看過劇版、動畫、漫畫的資深原著黨,呂剛給出了6分的評價,他說:「我覺得《異人之下》這個IP很有內涵,如果說它只是被呈現成一部爆米花爽片的話,真的非常地遺憾。」

那麼為什麼對原著不了解的路人觀眾對於該片的觀感會優於原著粉呢?在呂剛看來,改編或許最大問題是導演太追求形似,而忽略了神似。

一部由二次元動漫改編的電影,首先是神似一定是比形似更重要的。比如說原著里的張楚嵐,他不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熱血少年的,他其實有隱忍、精明、圓滑甚至是算計的一面。同時他也是一個智力型的角色。而馮寶寶是一個純武力型的角色,這兩個人物是有相互呼應的,但是電影版把這個點給弱化了。

類似這種改編還有很多,呂剛提到,像夏禾在原著裡邊是一個自內而外散發著性吸引力、性魅力的角色,她不是靠她的服裝或者說靠她妖嬈的姿勢。在原著里,甚至有劇情是夏禾易容成一個男性,還是會有男生就被「她」吸引,但是電影版這個角色幾乎全是外在的,過於注重形似來表現人物,而忽略了神似。

從故事的層面來分析,電影的后三分之一完全是原創故事,而最讓原著粉難以接受的是電影還嚴重削弱了原著中馮寶寶這一角色的戰鬥力。

在電影劇情的邏輯中,馮寶寶因為受傷而降低了很多戰力,但這種看似符合劇情邏輯的改動,卻讓馮寶寶失去了原著中特別大的魅力。

許多動漫中都存在著神秘莫測,但武力超強的角色,他們出場即巔峰,見神殺神,見鬼殺鬼,與「成長型」的主角形成鮮明對比,也互相扶持,既滿足觀眾養成系的爽感,也帶給觀眾腎上腺素狂飆的舒適感。

馮寶寶在《異人之下》中就屬於這類深不可測的角色,見誰都能打,但電影的改編卻讓馮寶寶在最終大決戰中「顏面盡失」,失去了橫掃一切的武力,原著粉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儘管《異人之下》的影版改編只得到了6分,沒能俘獲很多原著粉的紅心,但其第二部仍然非常值得期待。

《異人之下》電影的結尾彩蛋可謂是吊足了胃口,儘管只有剪影,但各大門派的異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群像一出,很難讓人不大呼一聲「快抬上來!」

拋開以上這些不吐不快的槽點,烏爾善在《異人之下》中還是擺出了自己非常鮮明的創作風格。

要知道,電影跟動漫的長篇連載不同,它要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濃縮原著精髓,還要降低觀影門檻讓路人入坑,這兩方面的平衡是非常困難的,但烏爾善仍然非常努力地在保留原作靈魂,並且開拓自己的異能宇宙,雖然稍微「用力過猛」了一些。

正如烏爾善自己所說,《封神》三部曲是神話史詩類型影片的開拓,而《異人之下》是異能漫改電影類型的拓新,他們都是來自於傳統文化的內核。

但烏爾善在《異人之下》似乎表現的有些過於在意年輕人的看法,為了年輕觀眾的審美改變了之前透露過的很多預想的「驚喜表達」。其實年輕人的審美不需要刻意迎合,只要拍出好作品,自然會有年輕觀眾「自來水」加油。

比如說《封神》,《封神》本來也是一個「地獄式」的開局,但是它後來憑藉著優質製作和紮實劇情實現了口碑逆襲,讓這麼一個傳統故事在年輕觀眾中「口口相傳」。

而且《異人之下》IP前期比較像一部少年熱血漫,但是看到後半部分會發現它不止於此, 比如說唐門篇中有抗日的情節,表達了一種家國情懷,再比如說陳朵篇,體現了個人自我價值的追求,完全不是停留在表層的「爽」,而是會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完全具備打造成全年齡向作品的潛力。

所以《異人之下》電影版的爭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觀眾需要超越傳統爽片的中國文化大片出現,在表達現代社會需求的同時,帶來卓越的視聽感受,我們相信,這種影片遲早有一天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