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暑期檔救世主來了!《頭腦特工隊2》內地票房還是冷,但不妨礙它依舊有趣 Loading...
資訊  2024-06-22

春節檔后,內地影市一直不溫不火、乏善可陳。其實北美電影市場,今年也是同病相憐:爆款產出貧乏,且多部大片撲街,目前年度總票房甚至還落後於中國。

但最近一周,情況產生了變化。內地暑期檔至今還沒看見爆款的影子;北美暑期檔卻提前出現了救市主——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工作室時隔九年推出,於6月21日(本周五)在中國內地上映的3D奇幻動畫續集《頭腦特工隊2》。

票房爆得離譜,既救北美暑期檔又救皮克斯

《頭腦特工隊2》在全球市場爆到什麼程度?

從6月14日在北美等多個市場上映起,本片就創下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票房數據:北美首周末票房狂收1.542億美元,遠超系列第一部(首周9044萬美元),並拿下今年北美單片首周票房冠軍。

截至20日,影片在北美上映七天,票房達到2.35億美元,已經僅次於《沙丘2》(2.82億美元)列北美年度亞軍。

全球票房方面,《頭腦特工隊2》也已達到4.38億美元。根據同期對比和測算,影片的最終總票房很有可能落在北美6億+海外8億=全球14億美元左右。

這將是皮克斯歷史票房冠軍、2024年冠最大熱門的水平。

與此同時,《頭腦特工隊2》的媒體評分其實並沒有前作那麼「殿堂級」,能取得如此眩目的市場表現,一來是因為確實老少咸宜,博得路人觀眾滿堂彩,二來也有今年前幾個月北美市場冷清導致觀眾需求積壓,從而形成「報復性觀影」風潮的因素。

這和去年4月上映的年度全球票房冠軍《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情況相似:並不特別令影評人興奮,但在IP有價值、合家歡屬性強、流暢好看的前提下,吸引了範圍甚廣的觀眾群體,其中尤為受到觀影熱情極高的拉丁裔喜愛,天時人和齊聚,從而實現票房一躍衝天。

《頭腦特工隊2》拯救的不止有2024年的好萊塢暑期檔,還有疫情以來陷入泥潭的昔日王者皮克斯。從2020年到2023年,皮克斯的七部動畫長片製作成本總計10億美元,但總票房僅為12.4億美元,虎落平陽,表現慘不忍睹。

皮克斯總裁吉姆·莫里斯在上月末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頭腦特工隊2》將是決定工作室能不能翻身的關鍵,事實證明它做到了。

而這部成功扶大廈於將傾、贏得無數觀眾的續集,真的有那麼好看嗎?

精靈增員場景上新,依舊有趣感人

在《頭腦特工隊》系列中,女孩萊莉主要的幾種情緒被「擬人化」為小精靈的模樣,它們通過控制台觸發萊莉的情感,合力完成了「自我意識」,共同守護著女孩的身心平衡。

相比於第一部中僅有「樂樂」「憂憂」「怕怕」「怒怒」「厭厭」五種簡單的情緒精靈,《頭腦特工隊2》為步入青春期的萊莉引入了「焦焦」「尬尬」「慕慕」「喪喪」四種新情緒。在萊莉努力想要升入高中冰球隊的訓練過程中,以「焦焦」為首的四種新情緒「搶班奪權」,將五種老情緒「流放」,五對四的爭鬥就此展開。

而萊莉的心理和行為也被這場爭鬥所左右,她疏遠了朋友,做出許多不恰當的舉動。而最終,隨著「樂樂」重新奪回主導權並說服、感化「焦焦」,萊莉也明白了放下過度焦慮的快樂之道。

和皮克斯過往的許多優秀作品類似,《頭腦特工隊》系列的主題是青少年成長,奇幻敘事策略是將非人的東西擬人化。

但本系列基礎設定的新奇,就體現在這將兩種老路徑結合后形成的「高概念」上: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世界,具象化成一個分區和功能都很複雜的奇幻空間,萊莉腦中的模塊、記憶、信號等,都像全息投影一樣立體地展現出來。

比如上一部在構造腦內空間的形態和原理時,就既傳遞了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基本知識,還以極其瑰麗、細密的想象力震撼了觀眾。總部、五個人格小島、思維列車、回憶管道、記憶垃圾場,以及作為關鍵存儲要件的「核心記憶球」,諸多物質組合在一起,完整構建了一個五光十色的「腦內乾坤」。

而《頭腦特工隊2》中,世界觀設定也做了新的加法。像《阿凡達》中「靈魂之樹」一樣美麗的「自我意識之樹」,能夠扭曲語氣的「嘲諷峽谷」,藏著過往塵封私密記憶的建築……都是本部中或美麗或有趣的新地貌。

而作為天氣存在的「頭腦風暴」,可愛的修理工們,二維的「布飛狗」和「霹靂包」,市場走出來「憶往昔」的懷舊奶奶,格子間里吭哧吭哧的「想象側寫師」們,畫風明顯出自遊戲,疑似模仿《最終幻想7》男主角的「蘭斯」……這些次要形象的戲份也都腦洞大開、異常幽默。

當然,《頭腦特工隊》系列最大的形象資產,也是真正推動腦內敘事的主角團,就是完全被當作「人」來塑造的幾種鮮明可愛的情緒精靈。在《頭腦特工隊2》中,五位「老朋友」加上四張新面孔,進一步擴大了腦內世界的敘事體量

整個系列里,通過描繪多種情緒間的合作、矛盾、互動,以及穿越各個區域的旅行,巧妙地令萊莉的一切所思所想都能被合理地推動。

過程既像庖丁解牛般清晰精彩,也深入淺出地傳達了心理學中的功能主義和進化論思想,還起到了安撫的「雞湯」作用,教回了孩子們和成年人們怎樣進行自我認知、管理情緒,做悅納自己的幸福者,可謂寓教於樂。

具體到兩部的故事主線,第一部的著力點是樂樂—憂憂這對關係,通過它們一同踏上的「理解之旅」,從而最終使片中腦內腦外的角色和銀幕外的觀眾,都得到了「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必要且有用」的心理學感悟。

而第二部則是更典型的「青春期故事」,明顯摻雜了某些在成人化過程中的特有危機感。萊莉對自身冰球實力、個人魅力和人際網路的焦慮,對光彩奪目的學姐的仰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對「尷尬」這種情緒更深刻的體悟,比「憂」更成人化的「喪」感,以及這一切導致的自信崩解、友情失序、對自己苛刻……

除了系列第三部可能會有的愛情萌動之外,本作中新增的四個精靈,正是對少女心事既真實、又準確的描寫。

其中的核心「反派」,也即萊莉最終要用平常心包容、接納的情緒,就是代表焦慮的焦焦——一頭咋呼毛,像個行事無厘頭的「魔童」,但本質又絕對不壞,怪異可愛。

電影明顯有意改變觀眾對焦慮的看法。雖然作為當代社會中的芸芸眾生,我們或多或少被它所困擾,將它視為惡魔的詛咒,但《頭腦特工隊2》通過對焦焦行為的解釋,告訴我們:焦慮的存在是為了防範相對較遠的風險,有正麵價值;過度焦慮,才會壓抑其他自然的情緒,失去健康、快樂的中庸、平衡。

總體上,續集動畫依然發揚了皮克斯塑造「萌物」、構建奇幻世界的水準,對青少年的心理剖析也足夠流暢、細膩,老少男女皆宜,這些是它成功的方面。

對情緒機制的圖解依舊簡化,中國與北美熱度差距巨大

但同時,由於《頭腦特工隊2》中情緒精靈的角色數量增加至九個,在更加熱鬧的同時,電影邏輯的可推敲性,也有了較大程度的下降。這恐怕是評論家們認為續集不如原作的重要理由。

事實上從首部開始,也有不少評論指出:人的情緒不太可能截然分離成幾種,人的行為也並不總是被單一情緒所推動。情緒們在總控制台前你一按我一按開動情緒的邏輯其實有些詭異,他們作為精靈類角色,操縱萊莉情緒的決策過程,有時主觀能動性佔據支配地位,有時候就說不太清。

這是有點苛求了,眾所周知,人腦里並不會有好幾個小人在「暗中控制」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用卡通世界和卡通人物對頭腦活動進行模擬,自然不可能完全寫實準確。

但首部《頭腦特工隊》中五個情緒精靈的角色安排,還沒有過於容易讓人產生混亂感和隨意感,而在《頭腦特工隊2》中,就有種「表面七嘴八舌,實際好幾個情緒都是在打醬油」的感覺。

此外,「老五種」和「新四種」情緒對抗的烈度,在這部中已經比較高,但由於又不能有真正的反派,故而也有種保守、安全、「戰爭過家家」的溫吞感。而且影片似乎也缺少像首部中幻想朋友「冰棒」為萊莉犧牲的這種大催淚情節,第一部的粉絲若是感覺平淡了一些,也很正常。

雖然有這些缺陷,但它們對《頭腦特工隊2》的觀賞性和邏輯,似乎還都不算太過打眼。但有些令人擔心的是:系列第三部若是納入了更多的情緒,該如何組織才能不混亂呢?

不過,那也是皮克斯幾年後該考慮的事了如今,《頭腦特工隊2》在全球最終將獲得多大的票房成功?在中國能否比去年「國外沸騰國內平淡」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票房好一些?這是眼下最直觀的問題。

但從影片在內地首日不到1700萬的票房來看,國內觀眾確實對這個IP熱情有限。考慮到2015年評分更高的首部中國票房就未過億,或許是這種講述北美中產孩子煩惱的成長電影,在國內的語境中,難以引發如《尋夢環遊記》一般更普世的情感共鳴。對情緒精靈世界的想象和理解,也多少得費點腦子。

全球大爆的《頭腦特工隊2》,在中國也許註定成不了爆款。不過這並不妨礙,喜歡傳統皮克斯的影迷,繼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