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們,問題出在哪裡? Loading...
資訊  2024-06-29

昨天白玉蘭頒獎,這一屆從入圍名單公布起就深陷風波的白玉蘭終於結束。

圖片

我對頒獎結果的感受,昨晚就在微博上發過了。

圖片

而接下來這篇,其實是想借著這史無前例「熱熱鬧鬧」的白玉蘭,好好聊聊內娛影視獎項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劇集領域。

上一次正經聊內娛影視獎項還是四年前,四年過去了,內娛獎項有什麼變化和進步嗎?為什麼至今所有獎項的專業性仍屢屢被質疑?那些質疑,有道理嗎?

1

嚴重滯后,毫無引領

四年前,我們聊過內娛獎項的最大問題,在於毫無引領性。

這一問題四年後得到改善了嗎?

這一屆12集短篇幅網路劇《漫長的季節》入圍多個獎項,辛爽實至名歸地拿下了最佳導演,確實是這幾年全面保守化的白玉蘭罕見的進步了。

但如今已經是2024年了。

2017年12集的純網劇《無證之罪》就以「電影品質」橫空出世。

圖片

2020年,12集的純網劇《隱秘的角落》爆火出圈,幫愛奇藝迷霧劇場打開局面。

圖片

2023年1月,12集的純網劇《平原上的摩西》以接近藝術電影的呈現,繼續拓寬著劇集領域的表達方式。

到2023年5月《漫長的季節》以罕見的品質出圈,精品短劇的發展已經進入到第七個年頭了,期間口碑佳的不止上述列舉。

圖片

可是白玉蘭呢?2022年它才開放了純網劇報名的口子,此前只有按電視劇備案的網劇,才能獲得報名資格(《慶余年1》就得益於此)。

而要到去年2023年,才有12集短篇幅的電視劇真正入圍——《我在他鄉挺好的》。

在網劇已經徹底成為劇集領域主流時才開始關注網劇,在短篇幅劇已精品作無數才做出接納姿態,說一句強滯后,不為過吧?

這是獎項在劇集「形式「上的滯后,這種滯后當然也會影響創作者的開拓與探索。

撂開辛爽不說,今年以《繁城之下》拿下最佳男配的寧理,《繁城》的出演在他個人水平里其實並不靠前,他最好也最石破天驚的表演,明明出現在2017年的《無證之罪》李豐田。

是真勝出還是平衡+補償?

行業無法給這些驚艷以及時的表彰,是創作者之憾,更是行業與獎項之恥。

滯后更體現在題材上。

在女性觀眾對女性表達愈發在意的今天,白玉蘭入圍劇集有對這一訴求的明確呼應嗎?

沒有,刻薄點說,往前數幾年,入圍名單里有多少女主向或女性群像,要看這一年孫儷有沒有劇播出,看新麗有沒有改編亦舒,看檸萌有沒有拍女性群像。

圖片

圖片

好在真正探討爭議女性話題的《不完美受害人》今年拿下了視后+最佳原創劇本,算是前進了一小步。

女性題材如此,其他更小眾、更先鋒的表達就更無影無蹤了。

也許你會說,這也是當下劇集市場的現狀嘛,真正的女性表達和更具當下性的題材就是比例小,那入圍名單也可以看成是忠實反映了這一點現狀。

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引領性」嗎?你一個專業獎項,只能馬馬虎虎反映市場現狀——且存在嚴重滯后性——而不去對市場、產業和專業做任何引領嗎?

還記得《穿PRADA的女王》里米蘭達對自己專業的驕傲嗎?時尚是怎樣從最頂尖的設計師手中誕生,然後帶動產業再帶動市場,最後成為大眾流行。

圖片

影視行業這些自詡專業的專業人士呢?你們這些「專業」獎項,到底是誕生時尚的秀場,還是被動接受的大賣場?

2

偶像?粉絲?流量?

這一屆白玉蘭如此出圈,要感謝王一博粉絲持續月余的大撕特撕。

這場鬧劇固然讓人倍感荒謬,但能鬧這麼大,從平台到片方,從白玉蘭主辦方到具體評委,諸位對流量、流量粉絲、流量經濟的態度,也頗令人玩味。

平台和片方自不必說,在劇集籌備、拍攝與播出期間,基於巨大的熱度誘惑與實打實的利益,跪舔流量與流量粉絲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從多年前「他微博粉絲1700萬我就決定選他」,到如今的大導和前輩瘋狂誇流量演技,我們已見怪不怪。

但正如《追風者》這一場粉絲大鬧,與此前撕番不成就舉報劇集、偶像待遇不合意就撕天撕地、用尺子丈量物料佔比、用秒錶掐偶像出場時間等所有荒謬操作一樣,都明明白白告訴平台與片方:跪舔一旦開始,就很難叫停,粉絲的慾壑難填,很大程度是行業縱容所致。

那獎項主辦方呢?主辦方對於偶像劇、偶像演員、粉絲與流量經濟這一切態度如何呢?

仍以白玉蘭為例。

早年間,白玉蘭在專業評審獎項外也搞過票選,類似於金鷹獎後來的操作,這種票選模式當然不新鮮,從紙媒時代的觀眾剪下紙媒上的選票填寫寄回,到網路時代的線上投選,改變的只是模式,本質都是「觀眾選擇」。

白玉蘭的票選模塊是從2009年起增設,在沒有粉絲組織投票的年代,票選的各類獎項很多與專業獎項重合。

圖片

但內娛進入偶像時代后,粉絲的威力逐漸顯露,《仙劍3》拿過這個票選的「最具網路精神電視劇」,楊冪憑藉《宮》拿過票選最具實力女演員,劉詩詩、吳奇隆也憑藉《步步驚心》拿過票選最佳男女演員。

圖片

圖片

但這樣的設置肯定會迎來有組織的粉絲投票,最後令獎項成為粉絲大戰。到2015年第21屆,白玉蘭就不再保留這類票選獎項,回歸到以評委評選為唯一標準的專業獎項上。

但這一年也幾乎可以被看成是內娛的流量元年,以數據為核心評判標準的流量時代開始拉開序幕,粉絲經濟也逐漸成型中。

2016年,《花千骨》入圍最佳電視劇,主演趙麗穎入圍最佳女主。如果說同屆的《琅琊榜》、此後的《知否》,其入圍還可以算踩在偶像劇與正劇的曖昧地帶上,《花千骨》的入圍,毫無疑問就是獎項對當年大熱偶像劇的積極態度。

圖片

但這種積極又迅速消失無蹤,此後的2017至2022年六年間,再無一部純粹的偶像劇入圍。而這恰恰又是內娛偶像劇井噴的六年,如果以《花千骨》的質量為衡量標準,沒有一部入圍顯然是主辦方傾向發生變化——白玉蘭在那幾年間,越來越靠近主旋律,差點把自己搞成小飛天。

而今年楊紫靠《長相思》的入圍又打破了這幾年的偶像劇空白,我們也很難推測接下來主辦方會把韁繩拉到何方。

圖片

盤完這十五六年的態度變化,我們不難發現,在時代與行業的大變化下,包括白玉蘭在內的絕大多數影視類獎項主辦方大體上就是隨波逐流、聽之任之。既沒有一以貫之的態度與標準,也未見任何主動擁抱時代變化的舉措。

要麼你固守專業底線,對任何能達到標準的劇種一視同仁,不搞類型鄙視鏈,對所有傑出不吝獎勵;要麼你擺明車馬、突出調性,讓所有人明明白白看到你獎項的傾向性;要麼你積極響應時代變化,增設獎項、鼓勵進步、迎合觀眾的口味變化。

像現在這般不置可否、變化無常又態度曖昧,每年的入圍與頒獎總是深陷爭議,再正常不過。

3

程序透明與潛規則

本屆白玉蘭,關於王一博粉絲訴求之荒謬,太多人已論證過了,我基本贊同,不必贅述。

但在這大撕特撕中,也確實暴露了白玉蘭作為一個獎項多年來不透明的含糊其辭之處。

比如,它對專業的衡量里,到底包含了多少「成績」的因素?平心而論,如果《追風者》沒拿下愛奇藝上半年唯一一部破萬劇集的成績,單就劇集絕對水準而言,它有多大可能進入這個提名名單呢?

圖片

平台當然會為這樣的劇極力爭取、大力度公關

我猜主辦方自己也很難解釋清楚,而這恰成為自覺對熱度貢獻極大的粉絲理直氣壯的底氣(沒有說粉絲撕得對的意思)。

翻翻往年入圍名單,我們能看到不少類似這樣年度熱播但水準良莠不齊的劇集,白玉蘭從未解釋過自己在這兩個標準上的衡量比重,也就是說,自由心證。

而在主角配角的判定標準上,無論是《我的前半生》提名「非常六減一」,還是去年《人世間》提名女主的是殷桃而非宋佳,男二報名乃至入圍最佳男主,顯然是有先例可循的正常操作,而非這屆才有所變化。

圖片

圖片

但要命的是,《繁花》劇方在解釋女主和男配入圍時又有這樣的發言。

圖片

一來,每個劇組可報兩名男主與兩名女主這個限制,觀眾也是今年因為《追風者》這一整串風波才輾轉知曉,此前它只是「申報系統」的限制,並非公開規則。

二來,既然有這樣的規則,輿論上也正在用這樣的規則嘲諷王一博粉絲,結果你又告訴我們,我這個規則啊,也是可以隨便突破的,只要「真誠溝通」。

那你規則的嚴肅性在哪裡呢?《繁花》三女主就可以突破規則報三個女主?那接下來《六姊妹》可不可以溝通報六個女主呢?(again!沒有說粉絲撕得對的意思)

圖片

——可能不可以,畢竟它不是上海出品的上海人拍的上海人演的講上海故事的劇集。

好吧停止刻薄。我的意思是,這種突破規則的操作,《繁花》做得,其他劇組未必做得,這就涉及到包括白玉蘭在內的所有內娛獎項的潛規則問題。

博納金雞、滬玉蘭、水鷹……這些可能有失偏頗的飽含譏諷的綽號,無不表明著大眾對於這些獎項潛規則的心知肚明。片方與平台的公關能力、演員與片方的圈層屬性、排資論輩熬資歷、補償與平衡……無數場外因素都在極力發揮作用,都凌駕於真正的專業評判之上,成為左右獎項入圍與頒發的致勝點。

為什麼類似於主角配角的界定、報名個數的限制這樣的規則不能公開透明?為什麼報名與入圍過程不能公開透明?哪些劇分別報了哪些獎項難道是什麼秘密嗎?非要諱莫如深?

又為什麼不能公開評審過程,像部分國際和華語區其他獎項那樣,由評委公開復盤評審過程,讓大家的評選理由與傾向一目了然?

不需要具體哪個評委選了誰,只需要每一輪每個具體選項的得票數,這也不能說嗎?

所有為什麼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維繫主辦方那深不可測的解釋權,在維繫也權力尋租的空間。

圖片

我每次講內娛獎項時都拿白玉蘭做最大的靶子,不是因為格外看不慣它,恰是因為它是矬子里拔大個的那個「大個兒」。

飛天政治意味太濃,金鷹已經被自己水成二流,百花更是早就成了笑話,其他更是不提也罷。

正是因為對它寄託了不少專業與公平的希望,才會對它格外關注、諸多挑剔。

一個有追求的專業獎項,公開公平公正只是基礎要求,而內娛絕大多數獎項連這個要求也無法滿足。

而若獎項主辦方每年只小心翼翼做著人情與輿情平衡,最後攢出一場排排坐分果果的「表彰」,那它對行業與產業的積極意義,到底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