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6分預測票房2.4億,劉德華《焚城》為何賣不動? Loading...
資訊  2024-11-08

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焚城》豆瓣得分7.6分,放在華語商業片里算年度佳作了,但它不賣座,上映七天票房1.3億元,貓眼專業版預測其最終總票房可能落在2.4億元左右,投資方能拿到約8000萬元的分賬。

這部電影是港片里的頭部大製作,由阿里影業、安樂影片、中影、復星影業出品,曾參與過《卧虎藏龍》《英雄》《寒戰》《西遊·降魔篇》《捉妖記》等大片的香港名監製江志強操盤,劉德華、白宇、莫文蔚主演,8000萬分賬很難做到回本,更別想賺錢了。

《焚城》的問題在於,它既沒有做到像國產片一樣抓住內地觀眾的情緒,也沒做到港味十足,就像今年其他很多不賣座的港片一樣,因為既要又要,不夠極致,缺少對觀眾的吸引力。

虎頭蛇尾

《焚城》的靈感來自《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一位美國環保專家將100個追蹤器放在計劃銷毀的電子垃圾中,想看看這些垃圾是否會按規定銷毀。10個月後,100個追蹤器大部分竟然都還在發出信號,且有80%的信號來自香港。原來,一些不法商人偷偷將這些「洋垃圾」拆解后賣到東南亞,香港是最重要的中轉站。

電影講的就是堆放在香港某垃圾廠的電子洋垃圾中存在輻射污染物,出現全城人可能喪命的巨大危機后,政府部門、環保專家、消防員們是如何應對,最終拯救香港的。

《焚城》最大的意義在於它的選題,雖然開頭交代了這是虛構的故事,但它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和當下性,能引發觀眾內心的危機感,起到警示和公共教育的作用。

在拍法上,電影設置了兩條線同時在推進,一邊是消防員捨命救援,另一邊是指揮部決策層之間的博弈和鬥爭,這背後,是逐利冷血的商人,以及他之所以能如此得勢的制度漏洞和保護傘。

在政府指揮部這條線上,劉德華飾演的環保專家范偉立和莫文蔚飾演的代理特首Cecilia分別站在專業立場和權責立場,一個關心的是如何高效解決問題,人命優先,一個關心的是政府形象和責任承擔,規則和官位優先,兩者產生了對立,因此讓文戲變得好看,有了和災難、危機匹配的節奏感。

范偉立這個核心人物的塑造是可信的,他曾經為官,正是他的激進政策,導致了上一次災難,他的消防員妻子在火災中喪生,他後來成為研究環保的專家,參與第二次危機的應對,跟Cecilia勢均力敵地爭鬥,動機和邏輯是足夠的。

Cecilia這個人物也做到了相對不那麼扁平,她作為代理特首,在規則之內權衡利弊來做決策,有冷血無情的一面,同時也有人性的一面,得知輻射不可控后第一時間偷偷給老公打電話,暗示他帶孩子離開。

遺憾的是,這個本來站在反面的人物的塑造也就只能做到這種程度了,她沒法徹底黑化,最終得洗白。她老公和姦商的勾當她可以不知情,反派只能是富商,推倒富商蓋在垃圾場山頂上的豪宅,變成了解決之道,這樣的戲劇性處理讓電影的現實感大打折扣,「不是天災是人禍」這個主題也因此失去了一些諷刺和批判的力度,不夠鑽心刺骨。

港味不足

相比決策層對抗這條線,消防員這條線的人物塑造就要弱一些。

電影重在交代他們的家庭關係和情感關係。白宇飾演的黎傑峰是范偉立的小舅子,因為姐姐的犧牲,他一直在怪罪自己,怪罪范偉立,沒法放下。黎傑峰和王丹妮飾演的陳美恩既是同事也是戀人,災難前,他已經準備好了向她求婚。

其他消防隊員有馬上要退休的,有剛來沒多久的,有妻子已孕將要當爸爸的。

不管他們各自的情況如何,面對已知的災難,做選擇時都沒有畏懼和膽怯,也沒有私心,為救災難現場的陌生人,為救隊員,為救全城百姓,舍小我為大我,視死如歸,毫不退縮。

最後的緊急時刻,黎傑峰拿全部人的性命做賭注去救一個隊友,而這個處在輻射區的隊友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結尾高潮處,他又跳下車去救人,拉電線,引爆炸藥,幾人一起成了犧牲品,也成了英雄。

幾位女性消防員都是偏功能性的角色,她們的存在更多是為了增加幾位男消防員犧牲的悲情,為情感線服務。

《焚城》有一個能跟當下關聯的現實題材,想表達的是比天災更可怕的人禍,起勢很好,可到了最後,還是繞過了核心矛盾,試圖以大無畏犧牲的煽情主旋律來感動觀眾,落了俗套。

跟國產片比,讓內地觀眾共情、感動並不是港片的強項,可很多港片,卻偏偏或被動或主動地在往這個方向靠,最後變得煽情有餘而港味不足。

看港片,觀眾更期待的是國產片里沒有的「尺度」,是「盡皆過火,儘是癲狂」,是純正的港味。

過去幾年賣的還不錯的港片,《殺破狼2》《寒戰2》《無雙》《掃毒2》《拆彈專家2》《怒火·重案》《神探大戰》《九龍城寨之圍城》,包括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無不是在港味上做到了某方面的極致。

而港片,如果是偏高的投資,從項目立項之初就不得不考慮內地市場,需要引入內地資方合拍,變成大的合拍項目后,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既要有特色,又要規避風險,保證安全上映,在這個基礎上做到既要又要,確實不容易。

近幾年越來越多且成績不錯的環東南亞宇宙電影如《誤殺》《誤殺2》《消失的她》《默殺》《怒潮》,享受的也是題材、類型上的尺度紅利,這本來應該是港片的市場。

在這種兩難中,賣不動的港片,必須找到新的出路。